在一首老歌中,有一句歌词是这样唱的,“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的确,每一块石头都有自己的灵气,经过石匠巧夺天工的雕塑雕刻,原本形态各异的它们,幻化成一座座会“说话”的精美石雕,而抱鼓石,就是中国古代大宅门前,那块会“说话”的精美石头。
什么是抱鼓石
抱鼓石是由形似圆鼓的两块石制构件组成,就如同一面竖起来的鼓,承托在下方的须弥座上,因此得名。
抱鼓石是门枕石的一种,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造型不对称,有向外突兀的起势,就好似一个背着壳的蜗牛,一般在安徽农村的祠堂,能看到这种形态的抱鼓石。另一种形态就是抱鼓石的造型浑然一体,较为对称,如果去北京旅游,我们在四合院能看到这种形态的抱鼓石。

抱鼓石一般被放置在古代宅院、寺庙大门入口的两侧,以成双成对、对称组合的形态出现。
抱鼓石的由来
相传从宋代开始,带兵出征的武将如果凯旋归来,便会将战鼓置于门前,从而彰显自己的赫赫战功,久而久之,就演变成官宦、富豪利用门前的抱鼓石,来无声彰显着门庭显赫。
“宫殿峥嵘笼紫气,门第相当石鼓默。”抱鼓石作为宅院大门前的装饰,从明清开始,就有了等级上的区别。狮子形的抱鼓石只能摆放在皇族门前,高级武将门前摆放圆鼓形、带狮子纹饰的抱鼓石,与之对应的,低级武官门前也可以摆放圆鼓形抱鼓石,但是上面的纹饰变成兽吻头。和武将不同,文官和富豪门前的抱鼓石形状发生变化,高级文官门前摆放箱型抱鼓石,上面带有狮子纹饰,富商门前摆放箱型、无纹饰抱鼓石,普通百姓门前只能用木质石墩来代替。
抱鼓石——中国古建筑的精华
清朝覆灭之后,抱鼓石没有了等级区分,虽然仍有箱形、花瓶型等不同的形状,但大多数抱鼓石都是上部呈圆鼓形,须弥座呈规则方形,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圆地方”相吻合,寓意将天地纳入宅院之中,而且方圆方圆相容,也构建出“智欲其圆道,行欲其方正”的家族修养。

抱鼓石的鼓面上,大多雕塑雕刻有各种吉祥纹饰,诸如瑞兽祥云、花鸟虫鱼和器物什锦等,工匠们大多采用浅浮雕和高浮雕结合的手法进行雕塑雕刻,将精美的图案细细打磨于石鼓之上,而在这些纹饰中,又以狮子这种瑞兽最为常见。
一般情况下,是左边的抱鼓石上雕塑雕刻雄狮,右边的抱鼓石上雕塑雕刻雌狮,两只狮子脚下分别踩有一个小物件,雄狮脚下踩一绣球,雌狮脚下踩一幼狮,寓意着“子嗣昌盛,世代为官”。狮子纹饰之所以会受到追捧,是因为“狮”和“事”同音异声,在抱鼓石鼓面上以狮子为纹饰,取“事事如意”、“事事平安”之意。
如今在城市里,高楼大厦林立,大宅院已经很少见,抱鼓石也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摆放在售楼部门前、饭店门前,或是商场门前,唯一不变的,是那些制作抱鼓石的工匠们,始终在用传统的雕塑雕刻技艺,在鼓面上雕刻精美的花纹,就如同几千年前的前辈一样。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河北雕塑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bdiaosu.cn/2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