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铜雕工艺,更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例如商代晚期工匠们雕塑雕刻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都是举世闻名的铜雕作品。而在铜雕工艺这个大类中,还有一个小的分支,那就是铸铜工艺,随着社会的发展,铸铜越来越成为城市雕塑的首选材质,只因为它具有坚硬、耐腐蚀以及环保等诸多特点。
那么,铸铜雕塑的制作流程有哪些呢?我们就以石雕艺术之乡曲阳县内的知名雕塑企业翰鼎集团,雕塑雕刻的铸铜雕塑《火撑子》为例,来为大家还原一下铸铜雕塑的设计制作流程。
首先,翰鼎雕塑的设计师们,需要查询资料,查看火撑子的历史和作用,然后根据雕塑的整体,设计出图纸。经过查询,设计师了解到,“祭火”是蒙古族一项延续几千年的古老祭祀活动,他们认为火是有灵性的,是纯洁和兴旺的象征,而用来“祭火”的器具,就是“火撑子”,蒙古语叫做“图拉嘎”,于是,经过他们的勾画,一个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火撑子形象就跃然纸上。

有了设计图纸后,翰鼎集团的雕塑家们就要根据图纸对整体雕塑进行拆分,用雕塑泥雕塑雕刻出泥稿,然后进行翻模,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翻模需要翻两次,第一次是玻璃钢模,修理完整后制作硅胶模。
接下来,雕塑家们会把准备好的石蜡融化,然后灌注到硅胶模具里,静等石蜡完成冷却后,他们会对蜡模进行修整。
然后就是制壳,对于那些复杂或者小型的雕塑,雕刻家们一般采用精密铸造,翰鼎集团雕塑雕刻的这个火撑子雕塑,雕塑家们采用的是树脂砂箱制壳,他们先用砂浆浇注在蜡模外面,重复浇注到砂浆可以把蜡模完全包裹,并且有了一定厚度,就可以进行晒干。晒好后,把壳子放到炉子里加温,直到壳子里的石蜡完全融化为止,在雕塑行业,管这种做法叫做失蜡法。
最后,把已经融化好的铜水浇筑到壳里,打磨好以后就可以拼接成一个整体,然后进行喷砂、清洁、抛光、上色、上油等处理,一件精美的铸铜雕塑就完成了。
如今,这座由翰鼎集团雕塑雕刻,代表石雕艺术之乡曲阳的铸铜雕塑《火撑子》,摆放在内蒙古的海拉尔,整座雕塑腰缠三箍,上有四个支撑点,似乎与传统的火撑子没有什么区别。但是设计师在设计时,在其四周雕刻制作出镂空的图腾图案,四面还雕刻着牛、马、骆驼、山羊和绵羊的头像,这是蒙古著名的五畜的头像,塑形精美、神态传神,以供奉于火神,祈盼五畜兴旺,充分展现了蒙古民族古老浩瀚的历史和灿烂多彩的文化。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河北雕塑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bdiaosu.cn/2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