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由于建筑物自身有一定的重量,所以在建造房屋前,工匠们往往会制作一个平整坚硬的基础,俗称“台基”,从而保证建筑物建成后不会沉降塌陷。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石雕须弥座也随之进入中国,并以其独特的魅力被我们所接受,成为台基的一种
什么是须弥座
在古代,所有一层层的台座,人们通常称为涩,而把一层层的台座叠起来的过程,就叫做叠涩,须弥座就是由多层叠涩组成的台座。
在我国宁夏六盘山北端,有一座须弥山,是一座拥有一百多座石窟的旅游胜地,而在古印度神话中,也有一座须弥山,它被认为位于世界中心,取“须弥”二字来命名佛像的安置底座,既表示佛的神圣,也表达信徒对佛的崇敬。

由于中国古建筑早有建造前制作台基的习惯,所以须弥座传入中国以后,很快就被我们所接受,并与中国传统建筑实现了完美融合,在设计上也都更有别样特色,并具有防潮隔湿和防止建筑下沉的作用。
从下而上,须弥座分为七个部分,分别叫土衬、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和上枋,每个部分都有固定的装饰内容。比如圭角部位一般雕塑雕刻有如意云纹样,束腰部位一般雕塑雕刻“碗花结带”纹样,庙宇中的须弥座一般在这个位置雕塑雕刻“佛八宝”等纹样……
须弥座的发展历程
作为舶来品,须弥座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被应用在不同的建筑上,并拥有不同的特点。
有关须弥座最早的实物记录,出现在云冈石窟中北魏时期的洞窟,这一时期的须弥座风格,并没有被中华文明同化,仍然保留着印度风,具备上下出涩、中部束腰的设计特点,但已从佛像的底座,演变成诸如寺庙、宫殿这类高级建筑物的台基。
到了唐宋时期,须弥座的发展进入到全盛时期,不仅下涩部分开始增多,并且有了覆莲、仰莲、卷草等装饰,南方的须弥座设计,还出现了“叠涩”的特点,也就是整体上下往外凸出,这个时期,须弥座已经从高级建筑物的台基,演变成较为常见的建筑基座的装饰形式。

到了明清时期,须弥座在设计上打破传统形制,开始向多样化发展。这一时期的须弥座,形式简单,装饰精美,上下开始采用对称的设计,须弥座的中间部位构件,也就是束腰,开始增高,莲花瓣也都雕塑雕刻的比较厚,看上去非常清爽优雅。须弥座在明清时期基本已经定型,在后来并无根本性的改变,此时须弥座被广泛应用,无论是佛像、牌坊、塔、石狮子等,还是假山座、花池座等,都用须弥座来承托。
关于须弥座的文献记载
宋代《 营造法式》中关于须弥座雕塑雕刻的记载,是历史上有关建造须弥座最权威的文字记载。“殿阶基”条:“ 四周并叠涩坐数,令高五尺,下施土衬石,其叠涩每层露棱五寸,束腰露身一尺,用隔身板柱,柱内平面作起宾壸门造。”并在卷二十九中附有阶基叠涩坐角柱的图。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河北雕塑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bdiaosu.cn/2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