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6年,在罗马第十位皇帝提图斯的宫殿旧址附近,一位正在耕种的农民,意外发现了一座古代的群雕像,所雕塑雕刻的场景是三个男人被蛇缠绕着,他们表情痛苦,却不能挣脱蛇的束缚。
当时的教皇朱利叶斯二世非常热爱艺术,得知这个消息后,他赏赐了那位农民大量的金币,把这座群雕像收入囊中。那么,它所塑造的人物是谁呢?作者是谁?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当时的艺术家和学者们,后来,古罗马作家老普林尼在名著《自然史》中,解开了这个谜题,他推断这座群雕像雕塑雕刻的是特洛伊故事中拉奥孔父子被蛇缠绕的情节,作者是自于来希腊罗得岛的三名雕塑家:坡里多罗斯、阿基桑德罗斯和阿典诺多罗斯,大约创作于大约公元前42年至20年。
提到特洛伊城,大家一定不会陌生,最著名的故事就是《木马屠城记》,公元前1193年~前1183年,希腊因为美丽的王后海伦和特洛伊国王的儿子私奔,出兵想要攻占特洛伊城,但是久攻不下,于是就想到将士兵藏于一个巨大的木马内,派间谍让特洛伊人将木马带去城中,最终火烧特洛伊城。拉奥孔当时是特洛伊城中阿波罗神的祭司,他极力劝阻特洛伊人将木马搬入城中,并建议用火焚烧木马,结果惹怒了希腊的保护神雅典娜,她派出两条巨蟒,缠死了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这座群雕像雕塑雕刻的就是这一惊心动魄的场景。
回到雕像本身,看到它的第一眼,给我们的最直观的感觉就是一个“痛”字。拉奥孔父子三人被两条巨蟒死死缠绕,拉奥孔左手抓住一条巨蟒的身体,右手高举反折,想要挣脱束缚,却无济于事,脸上的表情痛苦而绝望。他的一个儿子同样绝望的看向父亲,另一个儿子仰面躺着,已经奄奄一息。

值得一提的是,当初这座群雕像被发现时,拉奥孔父子三人的右臂是缺失的。教皇朱利叶斯二世曾召集当时知名的雕塑家进行雕塑雕刻,想要将群雕像补充完整。对于拉奥孔的右臂,大家一致认为应该设计成伸展的形态,从而展现他的英雄气概,但是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却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此时的拉奥孔是痛苦而绝望的,因此手臂应该是蜷曲回折的,但他的意见并没有得到教皇的认同,拉奥孔的右臂也就被修复成伸直的状态。
1906年,在当年出土这座群雕像的地方,有人又挖出了几块大理石断臂,但是没有人想到它们和这座群雕像有什么联系。直到1958年,梵蒂冈博物馆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将这几块断臂和群雕像组接,竟然完全吻合,而且也验证了米开朗基罗当时的判断,拉孔奥的右臂就是弯曲的。
《拉奥孔与他的儿子们》影响了很多雕塑家,比如米开朗基罗雕塑雕刻的《反叛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就深受这座群雕像的影响。再比如画家拉斐尔创作的《帕纳苏斯山》,里面荷马的形象,就借鉴了拉奥孔的面部特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河北雕塑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bdiaosu.cn/2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