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经幢的由来以及河北知名的石经幢

曲阳北岳庙之中,保存了大量历代石经幢,巍然壮观。其中,尤以武则天时期的一尊为代表,铭文之中有多处武氏造字,是武氏当政的一个重要历史见证。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为了便于传播,出现了各式各样属于本土佛教的器物,经幢就是其中之一。

那么,经幢是什么呢?它原指古代仪仗中的旌幡,是由竿上加丝织物做成,又称“幢幡”。当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就开始将经文画在幢幡上,后来为了能够让经文经久不毁,千百年流传,人们就把经文雕塑雕刻在石柱上,因为雕塑雕刻的主要是《陀罗尼经》,因此称为“陀罗尼经幢”,简称“经幢”。

杭州孤山汉三老石室前的六角经幢
杭州孤山汉三老石室前的六角经幢

经幢一般由基座、幢身和幢顶三部分组成,幢身是主体,大多呈六角或八角形,上面刻有佛教密宗的咒文或经文、佛像等。基座一般由层或者数层须弥座组成,须弥座的束腰部分根据需要刻画各种的图案或书写各类文字,上下采用的往往是仰莲、覆莲等艺术构件。幢顶一般由华盖、腰檐、连珠、仰脸、短柱、覆莲、替石、日月宝珠等多层构件根据不同的需要组合拼凑而成各式各样的经幢,表面浅浮雕雕饰佛像、花卉、云纹等内容。

石经幢的发展历程

唐朝时崇尚佛法,因此唐初时出现了八面的棱形石幢,也曾出现少量六面棱形或者四面棱形的石幢,这些经幢造型比较简单,以一层的居多,装饰物也雕塑雕刻得较少。到了唐朝中晚期,随着佛教传播的日益广泛,经幢的层数与装饰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上面出现了华盖,下面设计了须弥座。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乃至北宋,经幢在沿袭唐代的优点外,在造型上变得更加复杂,不仅幢身开始分级,幢体的高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各级之间安置华盖、莲花座平台,围镂空栏板,幢顶开始出现宝葫芦、仰莲托珠等造型,雕塑雕刻的内容也越来越复杂。

到了辽代,一般安置在通衢大道、寺院等地的经幢,也开始在安放在在墓道、墓中、墓旁的公共区域。

河北本地知名的石经幢

现存最早的、最完整的经幢,位于石家庄市井陉区的天户村,建于唐开元十五年(727年)。

曲阳北岳庙之中,保存了大量历代雕塑雕刻精美的石经幢,巍然壮观。其中,尤以武则天时期的一尊为代表,铭文之中有多处武氏造字,是武氏当政的一个重要历史见证。

曲阳北岳庙内的大量经幢(左)和赵州北宋建成的经幢(右)
曲阳北岳庙内的大量经幢(左)和赵州北宋建成的经幢(右)

景佑五年(1038 年),赵州雕塑雕刻有石经幢一座,共七级,八角形,高约 18 米。方形台基上刻有妇女掩门、伎乐、神佛、菩萨、蟠龙、莲花等多种纹样。幢身刻陀罗尼经文,间饰佛教人物、经变故事。幢顶为铜质火焰宝珠塔刹,造型清秀。修塔人为赵州王德成,但是,有些石料明显地出自曲阳黄山。此经幢保存基本完好,为北宋时期所建,历经千载风雨和无数次地震洪涝之灾,至今幸存。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河北雕塑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bdiaosu.cn/2510.html

(0)
上一篇 2021年12月29日 17:23
下一篇 2021年12月31日 16:5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1333338613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hbdiaosu@fox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