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 年,在修德寺正殿遗址的月台西北处先后发掘了两个造像坑。经过修整之后,得到石像 2200 余尊。除少量青砂石像和陶像外,绝大部分是白石造像。”这二千多件佛造像及残件佛像,前后延续约 350 余年,其中有纪年的造像为 247 尊,在这些造像中,以北魏、东魏和北齐的造像最多,也最为精美,从中我们也能够窥见曲阳石雕匠人雕塑雕刻技术的逐步飞跃。

北魏时期的佛教造像,雕刻手法柔劲缠绵,朴实无华,整体感强,造型上开始由修长变为低短,面形由长变额方颐圆。神龟三年(520 年),上曲阳邑义二十六人造弥勒菩萨像,是现存已知曲阳最早的纪念白石造像,而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张法姜造观音像,是北魏时期佛教造像的代表作。
东魏时期的佛教造像,雕塑雕刻手法不再注重外在形体表现,而是强调内在精神刻画,造像大多作冥想状,脸上带有神秘的微笑,流溢出开悟后发自内心的喜悦。曲阳的石雕匠人们把佛像赋予了“人性化”的特征,用“人性”代替了“神性”。现在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邸广寿造石思惟像,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北齐的国祚虽短,但是其在雕塑雕刻艺术上却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出现了无量寿佛、弥陀佛、双释迦佛、双思惟菩萨、双观世音菩萨、双菩萨像等新样式。这一时期菩萨造像的数量超过了总数量的一半以上,基本上成为了造像艺术的主体,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隋代。
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造型构造等多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肌体圆浑、薄衣贴体、阴刻衣纹(尤其是双钩阴线衣纹)等风格样式的表现手法普遍地被使用,从而取代了形体瘦削、褒衣博带、三角隐起衣纹、羊肠裙边等艺术样式。天保七年(556年),北齐赵郡王高叡造《无量寿佛》一躯,此像硕大,高如常人,约六尺,后又造约七尺高的《白石释迦像》和约六尺高的《白石阿閦佛》两尊佛像,这三尊造像,是目前所知曲阳黄山白石北齐时期雕像体量最大、工艺最为精湛的。

定州出土的观音童子像,是北齐时期佛教造像的另一重要代表作,它上承北魏佛教造像中童女的神韵,下启唐代造像以三段曲线展示人体美的先河,因此被称为“东方维纳斯”。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河北雕塑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bdiaosu.cn/2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