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时,石匠隶属匠籍,世代不得改业,地位十分低下,而曲阳却有一位石匠,深受元世祖赏识,并被委以朝廷大员,一生主持雕塑雕刻无数,并开辟了曲阳石雕的新领域,把建筑装饰雕刻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他就是曲阳传奇雕刻人物——杨琼。
元世祖忽必烈倾慕汉文化,尤其是对汉民族的工艺十分重视,因此在元朝初建,即召曲阳石匠杨琼等进京修建元大都。杨琼是曲阳西羊平村一位著名的石雕艺人,在赴京途中,他取汉白玉两方,雕塑雕刻成一狮一鼎,进京后献给忽必烈,令忽必烈赞叹连声,称“此绝艺也”。于是任命他为石局总管,率领5000余名石工,加入营建大都的工程。

曲阳石匠在杨琼的统领下,大力开采曲阳黄山、北京房山汉白玉用于建设,大都城中多数宫殿、寺观、园林、桥梁,都是他带领着 5000 多名石工完成的。杨琼晚年,回到家乡曲阳黄山选石料,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来累死在工地上。此举,成为历代人们传颂的佳话,其人品和艺品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
由于杨琼成绩显著,元世祖三升其职,藏于曲阳北岳庙的“大元朝列大夫骑都尉弘农伯杨公”碑,是对杨琼的最高肯定。
提到杨琼,就不得不提到他一生最壮美的代表性雕塑雕刻作品——周桥。元朝时,工艺性、实用性、技巧性的雕塑雕刻开始繁荣,并广泛用于建筑。在这种趣味影响下,曲阳雕刻的佛教造像也不复昔日之辉煌,转而建筑雕刻开始兴起,并广泛用于宫苑、庙宇等建筑中。
杨琼一生主持雕塑雕刻无数,大多和建筑雕刻有关,其中由他主持雕塑雕刻的察罕脑尔宫殿和凉亭,被马可·波罗称为“大理石宫殿”,而最让杨琼引以为傲的,就是他设计和督建的周桥。
当年元世祖为了修建周桥,昭告天下“招投标”,很多石匠“绘以图进,多不可”,只有杨琼呈进的设计方案使忽必烈十分中意,命他带领曲阳石匠雕造。

据《故宫遗录》记载,周桥“皆琢龙凤祥云,明净如玉。周桥下有四白龙,擎载水中,甚壮”。杨琼雕塑雕刻的周桥有三虹,中为御道,上镌百花盘龙。明灭元后,拆除两虹,只留中间一虹,桥面盘龙、桥下四条白石龙等,具有明显御道特征的装饰也被去掉,故称“断虹桥”,它是故宫内至今最美、最精、最巧的石雕作品,明代依它为蓝本建成了今日尚存于天安门前的金水桥。
除杨琼外,元代还出现过几位以艺得官的曲阳石匠,比如王浩、王道兄弟,充当石局统领,杨琼从子杨谅也曾任石局大使,他们将曲阳雕塑雕刻艺术推向了极致,在中国雕塑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河北雕塑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bdiaosu.cn/2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