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时,中国雕塑艺术已走向全面衰落。然而,曲阳雕塑雕刻却在这时异军突起,呈现出大气磅确的景象,这种大气表现在皇家宫殿、陵墓和园林建筑上,其中最为知名的,当属明十三陵。
明代时,曲阳虽然没有出现元代杨琼那样的哲匠,但在建筑装饰方面雕塑雕刻的石匠,基本上还都是曲阳人,他们有一部分是元代杨琼任元大都石局总管时留在京城的后裔,另一部分自然是从曲阳本地征调进京的。与前朝相比,明代的皇家宫殿、陵墓和园林建筑,采用大量的汉白玉,在汉白玉上雕塑雕刻各种装饰,构思奇巧,雕刻精细,与整体建筑有机地融为一体,蔚为壮观、大观和美观,其中的明十三陵,就是曲阳石雕匠人们的杰作。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十三位皇帝陵墓组成的皇家陵寝的总称,十三陵共用一条神道,由石牌坊、大红门、碑楼、石像生、龙凤门等组成,其中从碑亭北面的两根六角形石望柱起,至龙凤门止的千米斗折蛇行的神道两旁,整齐地排列着 24 只石兽和 12 个石人,数量之多,形体之大,雕琢之精,保存之好,是古代陵园中所罕见的。
除此之外,明朝皇宫——紫禁城中轴线上的御道石、丹陛石、三大殿三重台基、栏板等处的汉白玉雕塑雕刻均出自曲阳艺人之手。
另外,明代的雕塑,远获汉意,近承宋风,塑造手法趋于写实,造型简洁,粗率洗练,线条流畅概括,有“粗大明”的特点。在明朝出现一种礼仪性的建筑,名叫石坊,多建在通衢要津,以褒扬坊主人的德政或贞洁。河北灵寿县城的北关西街,坐落着一座典型的明代石牌坊建筑,为四柱五楼三重檐枋木结构,石坊上的雕塑雕刻注意整体的把握,而不过多的雕饰细节,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符合“粗大明”的特色。
明代时,佛教造像的规模越来越小,作品的尺度也越来越小,开窟造像的活动基本上处于停止状态。曲阳北岳庙保存了明代的“三大士”:普贤菩萨像、文殊菩萨像和观音菩萨像,三尊菩萨像材质及雕塑雕刻工艺皆较粗糙,且均带有背屏,有些追溯北魏时代复古的意味。

明代的石狮雕塑雕刻,是非常具有特色的。这个时期的石狮造型夸张,雕琢精巧,敦实雄壮,加强了装饰和图案得而修饰,突出了狮子的威猛,其工艺性明显增强。在曲阳北岳庙的石刻馆中,有明代石狮 6 款,狮子圆雕之中带有浮雕、线刻和透雕,其工艺性明显增强,造型更为夸张,装饰性、图案性、趣味性也大为增强。头部的夸张尤其明显,毛发的处理已趋于程式化,在威猛形态的基础上,狮子的性别特征也具有较好的表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河北雕塑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bdiaosu.cn/2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