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曲阳曲阳县西羊平村西北约100米的曲阳黄山上,有一座精致的佛寺,寺有八院,依山递阶而上,所以称为八会寺,这座寺庙是隋文帝时期重修的,八会寺建筑主体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佛龛,共刻写经文六部,一般佛龛供奉的主角是佛造像,而唯有八会寺刻经龛供奉的主角是经文,佛像只是经文的装饰,这是现存著名佛经石窟和佛经摩崖石刻所不具备的特色。
曲阳黄山盛产汉白玉,羊平村又是曲阳石雕的发源地,这就为八会寺刻经提供了两个先决条件。八会寺现存刻经龛是利用一块大约4米见方,高2米的青灰色巨石,四面开方龛雕塑雕刻而成,刻经文清晰可辨,雕塑雕刻年代上限不晚于隋开皇十三年(593年),虽历时千载,几经战乱,至今保存基本完好,只可惜寺庙内的79尊佛造像基本被毁。

寺内6部石刻经,表现了三阶教的一些内容,这些佛经多是佛名,与现在佛教信仰不同,很多经文普通人几乎无法理解。不过,在曲阳曾有一位名叫灵裕的高僧,他一生研读佛教,著述等身,并且与三阶教教祖、隋朝高僧信行是同门,雕塑雕刻八会寺刻经龛时灵裕健在。因此,可以大胆推测,灵裕有可能参与了八会寺刻经的开凿。
1935年、1991年和1993年,分别有建筑大师,中科院宗教所和省文物研究所的专家对八会寺遗址及刻经做过详细调研,认为八会寺刻经是重要的北方早期刻经,不仅弥补了佛教石经由南向北传播途径中的缺环,而且为研究中国佛教史、佛教早期经典及书法艺术等方面提供了宝贵实物资料。
1982年,“八会寺石佛龛”被河北省政府公布为省保单位。2013年,“八会寺刻经”被国务院公布为国保单位。省保的关键词是龛,国保的关键词是经,这应该是从不同角度表达八会寺遗址刻经的重要价值吧。
如今,这座存在了千年的佛经龛,仍然留下很多待解的谜团,比如,佛教石经都是雕塑雕刻在石窟、摩崖、石幢或石板上,为什么八会寺刻经却刻在壁龛上?讲究题记落款的古人,为什么没有在八会寺刻经上留下字号……这些都有待后人去破解。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河北雕塑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bdiaosu.cn/2625.html